现如今大家对工贸一体这个词应该都很熟悉吧?一方面国家对外经营权的开放,即出口权的开放,使得一部分有实力的工厂得意自行出口;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和广交会的“功劳”可不小,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商家自然希望最大程度的缩减中间的费用空间,直接找到工厂买货自然是最优的,加上阿里巴巴和广交会推波助澜,迫使众多外贸公司不得不转型。
而转型无外乎外贸公司投资建厂,以自有工厂来获得稳定的客户资源,而工厂为了能够取得更多利润,也着力建立外贸部门,直接做出口,工贸一体由此而来。
然而建厂和管理外贸团队,都并非一件说做便能做好的事情。工厂设立外贸部相对简单些,但是外贸公司贸然设立工厂却会引起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这份蓝图并非那么好画,
1.资金周转问题
外贸公司建厂,在急于建厂的情况下,只考虑到建厂费用,忽略了后期设备更新,人员成本,仓储费用等等 运营和后续管理的成本预估,从而造成在工厂建成以后,资金捉襟见肘,无法维持的状况。
为了留出足够的流动资金,建厂一般都是来自融资和借贷。而还息往往是工厂每月开支的一个大头。虽然厂建好了,可是后续的管理和运营费用,依旧是车水轮般的往外流,难以看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这种开支几近消耗了每个月的营业利润,甚至必须动用一开始留于业务结汇的流动资金,到最后不得不以贷养贷,负债情况越来越糟。
2.管理不当
外贸公司的管理相对于工厂还是简单的,几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够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即使是几十人的团队,所有人员也都是单纯围绕外贸业务这一单一的目的来工作,只要流程清楚,基本不会有问题。再加上参与工作的人都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沟通和理解力都不差,管理制度推出和实行都较为快捷,思想容易统一。
而工厂中,设备,采购,生产,仓储,人员构成,都使得管理形势变得复杂,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都会造成整个管理的脱节。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充足的情况预估和准备,很难让工厂在短时间内顺利运营,并成功转亏为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让工厂一直处于内耗中,甚至有的会搭上原本已经如日中天的外贸公司。
3.对业务状况过于乐观
想当然认为有了自有工厂,便能获得客户及源源不断的订单。漠视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状况,客户开发周期,和自己的业务实力。继而造就了,等工厂建成后,业务不能拿出足够的订单喂饱工厂的生产线,而为了有充足的人力能够满足生产满负的情况,大多数时间都在白养空余出的产能和人员,浪费成本。
4.产品生产和研发问题不断
由于没有对机器性能和使用进行相关培训,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处处受阻,原材料浪费巨大。有些外贸公司可能之前有自己的小作坊,便觉得作坊工人都是熟手,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生产线设备,结果总是大相径庭。
缺乏专业技师,产品研发出不来,产品研发部门等同摆设,自有工厂的优势无法体现,市场竞争力不增反减。
外贸公司投资建厂往往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业务状况的过分乐观,对风险预控放松警惕。觉得一旦投产,便能够得到足够的订单维系工厂的生产,并迅速回本。
这无异于画大饼,一切皆是空想,即便是工厂成功建成,顺利投产并且能够维系下去,由于对于建厂的初始目的不明确,准备不充分,老板个人的小九九种种因素,又产生些原本可以规避的问题,
1.面子工程
建厂就是为了让客户验厂,至于下的订单是不是在自己家工厂做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只要能撑过验厂,工厂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对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都不在乎,空余一个壳子。但是建厂实打实的投入又需要订单利润来补充。订单外发,利润空间必然受到压缩,放到自己家工厂做,工厂质量和管理实在是砸客户高手,一砸一个准。
2.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老板自己的工厂,首先要保证工厂的生产,强迫业务必须将订单放到自家工厂去做,工厂人员不上心,觉得反正不愁订单,质量一塌糊涂,继续砸客户。出现问题,老板觉得让工厂承担责任是从自己腰包掏钱,于是各种理由强将责任推到业务头上,背黑锅的业务怨声载道,却不得解决,业务懈怠,工厂又不吸取教训,恶性循环。
3.自家订单优先
订单无法维持工厂运营,便四处接订单,外贸公司的,内贸的。但是一旦遇到订单高峰期,便将外接订单无限制延后,总觉得自家业务的订单做完维持住客户就行,外接的订单往后推,外贸公司自己解决,客户不跟他做了,自己也许还能横插一杠子。
要订单的时候是爷爷,有订单的时候扔一旁,公司名声做臭,订单不够的时候再没地方找补。
外贸公司建厂,投资的费用和精力都不容小觑,准备工作不做好,便贸然建厂,上述的后续问题必然不会少。原先做外贸做得风生水起,因为建厂熬白头发,费尽心力而不可为的老板也见的不少,是有必要提个醒:建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果想少些麻烦,下面几项工作不得不做,
1.财务风险预估充分
商业行动需要对风险进行充分的预估,风险是否可控,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有没有有效的方式降低风险,需要认真仔细的考量。
外贸公司在投资建厂前就应该好好的想一想,建厂的目的何在?
如果只是方便客户的验厂需求,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供应商内选择一家或者几家愿意扩大规模发展的工厂,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帮助工厂按照验厂标准来重新安排厂房,与工厂利益绑定,给工厂带去稳定的订单,省去了招人和管理的麻烦,又能争取到低价的产品采购,对工厂生产也有一定的控制权。而且有合法的投资控股,还怕客户验厂时不承认你的所有权吗?
如果想要工厂完全自有,那么就应该好好计算下得失利弊。
现有业务量需要多少生产线来满足?
需要预留出多少发展空间?
财务负债承受的最高值是多少?
资金回笼的周期有多久?
......
好高骛远的人会在一开始就把规模做到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将能筹措的所有资金全部投在建厂中,却不去计算下后期设备投入,人员招收,材料进项的各种费用以及所需的周转资金。
是的,国家在投资建厂方面对地皮购置和使用有一定的政策,如果担心不购入足够的地皮,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时候没有空间可用。那么可以考虑将建成的部分厂房出租,以租费形式回收资金,减轻负贷。租费能够得到多少的回笼资金也是要做预估的。
对比现有的实力,预估资金投入,考虑到自己的偿贷能力,合理投资才能使自己免于日后成为各种贷款奴。如果自己不会,找专业的第三方帮忙吧,花小钱做好评估预算,总比日后在这方面载大跟头的强。
2. 生产管理的培训
新招的员工需要培训,即使公司原有小作坊的老工人也是需要培训的。小作坊的原料种类和数量都很少,甚至有一批订单去定一批原料,人员又少,拿错产错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程序混乱,也勉强能够维持。
但是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原材料的备库,分类,工人生产验收的程序标准都大不相同,不仅需要工人能够理解适应这样的工序,也需要管理人员了熟于心。
在厂未建成的时候,就应该按照预规划的模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投产招工的时候,由他们对工人进行培训,有良好的培训基础,质量和规范的严格概念在一开始就植入员工的脑海里,在管理的时候会省去很多麻烦。
若任凭工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工作,有些概念等上手了再纠正,不仅容易引起工人的畏难情绪,也容易流失工人。现在劳动力逐年减少,用工市场的紧张,工人也有了脾气,不做你家自有别家可以做,事先不告诉工人具体操作要求,和应担责任,等出了问题再找工人麻烦,究其根本,原不是工人的错,工人自然不会心服。
该省的要省,不该省的绝不能省,作业培训,对管理,业务,和普通员工都一样。即便是同一种活,不同工厂也有不同要求,从别的工厂挖角过来的熟练工同样需要作业培训,就比如衣服的针脚,密度会有不同,任由工人自己习惯做法,自然怎么方便怎么来。
3.一视同仁
这里的一视同仁,不仅是在错误产生的惩罚上,也在于对待不同订单来源上。
老板对工厂的过于迁就,会让工厂产生怠惰的心理,既然不愁吃穿,何必努力工作?如果在错误产生后不必负担责任,那么又何必费神费力避免错误的发生呢?
也许将责任转嫁于业务身上,从业务的提成和工资中扣除费用,也许一时能够免去利益损失,但是就长远意义上是不利于工厂的发展的。暂不论业务方面,就工厂本身责任心淡泊,就更不用提产品生命线的质量问题了。
若不把工厂置于市场竞争中,襁褓里的孩子怎么长大?谁的责任,谁承担,有的损失光凭员工的那点工资是赔不起,但是若不把这些损失体现在财务报表,奖金,营收上,怎么让员工清楚损失的概念。
不要认为工厂是自家孩子就得护着,业务员不是自家人吗?
如果需要依赖外来订单,填饱工厂的肚子,一定要做好订单安排。跟外源接口的沟通也要做好,可以根据自身订单的淡旺季,来跟外源接口做沟通,什么时候可以接订单,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另行安排,提前说。
做为本身就是外贸公司的人肯定能够理解,每个产品不可能只有一家供应商。如果 A 工厂跟我谈订单,并提前提示我,某个月份的订单满负,交期会有所延误,有需要按时交货的订单我能够提前安排给 B 工厂,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订单,就可以安排给 A,即避免 A 工厂拖延我的货,也避免所有订单集中给 B,而造成订单混乱。所以作为工厂,配合度高就意味着能够提前为客户着想。
对于那些定时定量的订单,完全可以将若干生产线留出来作为专供。
说的简单些,就是比如说我工厂一条生产线,能够每月生产一个高柜的产品,而某个客户正好一个月一个高柜,那么这条生产线就直接留给这个客户。
当然这是简单的做法,对于工序复杂的货物,怎样衔接好各工序的时间点会复杂很多,这就更需要专业的人员打理。
好吧,这里说的还是简单,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很多外贸公司都是从个人 SOHO 一步步做起来的,其中艰辛也只有当事人能够明白,谨慎对待建厂事宜,不适合建厂就不要勉强,单凭外贸公司做大做强并非不可能。
客户也不是只认工厂,他们的多样需求,工厂很难满足,外贸公司的灵活就体现在此。所以即便市场推动至此,外贸公司也不会就此湮灭在市场洪流中。建厂不急于一时,考虑充分了再做打算吧。
本站所有文章除注明“转载”的文章之外,均为原创。未经本站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或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否则依法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我们公司就出现了你说的这些情况。16 年和供应商闹翻,自己建厂,买注塑机器。到现在除了塑料件自己生产,其他的都从浙江买了发过来。我们的货体积又大,运费多。 大部分又是出散装,客户自己在当地组装。现如今,工厂就几个人。客户投诉很多质量问题,数量短缺问题。